欧美性猛交aaaa片黑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天天爽播放,亚洲色図欧美色图中文小米,影音黄色电影先锋

咨詢熱線:4006-400-850

收藏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資源 > 產品資料
產品資料
我們病理科為什么要做免疫組化?
作者:Moreybio-NO1 發布時間:2017-01-04 點擊次數:29410

  許久以來,很多醫生和患者經常問我們:“你們病理科為什么要做免疫組化?過去病理科不就是取取材,切切片,染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看一看就能診斷了,為什么你們現在動不動就要做免疫組化,少則幾項,多則十幾項,費用從幾百到幾千元,你們是不是離開了免疫組化就不會診斷了?”有的患者拿著住院費用清單問醫生,這免疫組化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收這么多錢?有的醫生就回應說:“不知道,這是病理科收的,你去問病理科吧!”其實大家的疑問和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今天老姜就給大家伙科普一下免疫組化的前世今生和前因后果。

  今天先談談免疫組化的前世今生,先要說說我們的人體細胞,學過醫的大家伙都知道,我們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是由受精卵→胚芽→胚胎→胎兒這個順序發育過來的,而組成器官和組織的細胞都是由胚芽時期的外胚層、中胚層、內胚層這三個胚層分化而來的。我們可以把同一胚層形成的細胞比喻成為“親兄弟姐妹”,那么不同胚層形成的細胞,我們可以比喻成為“表兄弟,表姐妹”,因為他們都來源于同一個“祖”細胞→受精卵。讓我們看看這個家族有多大!

  

微信1.jpg


  頭大了吧,其實我也搞不清楚他們的相互關系,那就給大家一個簡明的吧。

  

微信2.jpg


  這回大家能看明白了吧,其實我們人體內很多器官和組織內的組成細胞,由于起源一致,在形態結構上非常相似,有很多時候是很難靠形態來區分的,在過去沒有免疫組化的情況下,人為的識別是一種經驗積累,有很強的主觀性,當然錯誤就難以避免。其實我們可以把免疫組化比喻成為細胞的“血型”鑒定,說到這里可能就有人問了,常用的血型不就A、B、O、AB型在外加一個Rh血型嗎?憑什么你們的免疫組化做這么多?我在這里只能表示“呵呵”了,其實我們紅細胞的血型抗原有23種,而白細胞就有112種之多,這也就是有的人血型一樣卻不能相互輸血,親兄弟有時也不能相互捐獻器官的原因!那么人體其他數十種類型細胞呢?!那么今天我們如何去識別這些“親姊妹,表兄弟”呢,單靠我們的人為識別是肯不行的,那么靠什么?只有靠免疫組化這個“細胞血型”鑒定方法來進一步確定“它是誰”!因為只有搞清楚“它是誰”,我們才能進一步搞清楚“它想干什么”→良性腫瘤?惡性腫瘤?

  接上面所講,我將用159醫院一些真實的病例向大家介紹免疫組化在病理診斷和臨床應用中所發揮的作用。

  

微信3.jpg


  這是上周普外科送檢的一例胃腺癌病人所做的病理學檢查,我選取了其中的四幅圖,除了第一幅圖為常規HE染色外,其余三幅圖均為免疫組化染色,分別為CK-Pan、Ki-67和Her-2,其意義分別代表腫瘤細胞特異性抗體表達與鑒別診斷、腫瘤惡性程度與預后、以及腫瘤藥物使用指導這三個方面。

  一、腫瘤細胞特異性抗體表達與鑒別診斷

  上次我說到,為什么我們病理科要做免疫組化,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不同腫瘤細胞所表達的特異性抗體,來幫助我們病理醫生更清楚的認識腫瘤細胞的真正來源,以糾正我們在主觀認知上的偏差,以確保病理診斷的可靠性。從上個世紀50年代免疫組化技術的初步應用,直到今天,免疫組化技術的最重要的發展就是有上百種的腫瘤細胞特異性表達抗體的發現和應用,從而使我們認識腫瘤細胞的依據越來越具有客觀性。

  

微信4.jpg


  二、腫瘤惡性程度與預后

  腫瘤良惡性質的判斷是近現代病理學診斷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也是絕大多數病患者最關心的臨床診斷(沒有之一),因此如何用科學的客觀的指標來判斷腫瘤的性質與預后,是百年來近現代病理醫師孜孜以求的夢想,因此腫瘤惡性程度與預后的判斷也就成為免疫組化技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領域。近20年來,以P16(宮頸癌)、P504S(前列腺癌)、Ki-67(腫瘤增殖、預后監測)、PCNA(腫瘤增殖、預后監測)、P53(癌基因、預后監測)等為代表的數十種惡性腫瘤相關抗體相繼被廣泛應用于腫瘤性質的判斷和預后,從而使惡性腫瘤的辨識更加精確。

  

微信5.jpg


  比如,這是本周婦產科送檢的一例宮頸活檢標本,通過P16、Ki-67兩張抗體的免疫組化染色,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病變的宮頸粘膜上皮(紅色箭頭)明顯表達P16和Ki-67,而正常的宮頸粘膜上皮(綠色箭頭)則幾乎不表達。

  三、腫瘤藥物的使用指導

  病變一旦被診斷為惡性腫瘤,那么下一步傳統治療除了手術,就是放化療了,進入21世紀,分子靶向治療又逐步在國內廣泛應用于乳腺癌、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膀胱癌、胰腺癌、肝癌、胃腸間質瘤等諸多腫瘤方面,尤其是在復發轉移病例中,幾乎成為腫瘤治療的終極方案。那么如何去判斷和篩檢一個腫瘤病人可以使用的化療和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范圍,以及判斷其多重耐藥的可能性,卻成為一個業界公認的難題!而近十幾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腫瘤藥物相關基因和蛋白的發現,我們可以通過免疫組化的方法來檢測相關基因和蛋白的表達水平,來初步判斷患者化療和分子靶向藥物的適用范圍,為下一步更精確的檢測提供篩檢依據。

  微信6.jpg

  這是本周胸外科送檢的一例乳腺癌患者的藥物相關基因和蛋白檢測結果(ER+、Her-2+),其分子分型為Luminal B型(HER陽性),那么該病人的治療,臨床則可考慮化療+內分泌治療(三苯氧胺)+分子靶向治療(赫賽汀)。

  其實,免疫組化的發展和應用還有很多地方在本文中沒有涉及,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免疫組化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病理學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已經成為常規病理診斷中不可替代的輔助診斷技術,更是病理科質量控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常規病理學診斷、常規病理學技術和免疫組化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病理科的“三駕馬車”,只有它們齊頭并進,共同發展,我們病理診斷質量才能真正的有所保障。


版權所有:默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易動力網絡